将仅就与存在与时间

beewolf, 4 三月, 2025

码字有时候是快乐的事情,特别是长时间的憋屈想要产出点什么的时候。但人不可能长时间的憋屈,所以快乐是越来越少了。
当我开始沉醉与deepseek的世界里的时候,我想它如何能够存储那么多的诗词,文学作品,然后它还能够像人类一样来赏析这首诗词?图灵的判断标准很快就会被突破,人与机器的界限消失了?
其实不是,而是现在判断人的标准可以用图灵测试来决定。比如,我让deepseek:李白的将近九写得非常好,帮我写出全文并分析之。
它轻松地判断了我的错误,正确地理解了我的想法:用户提到“将近九”,可能是口误或笔误,正确的应该是《将进酒》。
但是,它分析的内容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力,我能够想象的就是语文老师所将的豪迈,豪放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展示了李白的自信和乐观,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金钱的淡泊态度。

三重矛盾中的生命哲学
自然永恒 vs 人生短暂
黄河“天上来”的宇宙视角,对比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的生命速朽
隐喻:流水象征不可逆的时间,明镜折射对衰老的恐惧
材必有用 vs 价值虚无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豪迈宣言,最终被“钟鼓馔玉不足贵”解构
悖论:表面肯定自我价值,实则质疑世俗功名标准
狂欢表象 vs 终极孤独
“会须一饮三百杯”的群体狂欢,归于“惟有饮者留其名”的个体寂灭
意象对比:宴饮的热闹 ↔ 圣贤的寂寞
修辞密码
量子化时间
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将漫长衰老压缩至一日,打破物理时间规则
物质置换术
用“五花马、千金裘”换酒,暗示所有世俗价值皆可抛
人称游戏
从泛指“君不见”到特指“岑夫子”,营造私密狂欢场景
精神内核:悲剧性的酒神精神
尼采式解读:
李白像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化身,用醉酒对抗存在荒诞:
表面狂欢:“烹羊宰牛且为乐”
深层悲怆:“与尔同销万古愁”
终极追问:
“万古愁”不仅是个人失意,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困惑:
若功名终归虚妄,若生命终将消逝,我们该如何存在? 
文化影响
文学传统:开创中国“饮者文学”谱系,影响苏轼、曹雪芹
当代价值:在996时代重读“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反思功利主义
推荐延伸
对比阅读: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的群体狂欢 vs 李白个体独白
哲学参证:海德格尔《存在与时间》对“向死而生”的论述
这首诗的伟大,正在于它用醉语说出最清醒的生命真相——在认识到人生虚无之后,依然热烈地活着。

看到了吗?这是高中以上的老师分析的内容吧,因为我没有进入高中或者大学的学堂里,所以多么地狂想和喜悦。注意最后的延伸读物,于是我有向它提问:海德格尔《存在与时间》对“向死而生”的论述

海德格尔在《存在与时间》中提出的“向死而生”(Being-towards-death)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,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根本状态和本真性的觉醒。以下从哲学逻辑、现实意义和认知颠覆三方面解析这一思想:

一、哲学逻辑:死亡作为存在的终极可能性
1. 此在(Dasein)的独特性
人类(此在)是唯一意识到自身必死的存在者:“石头不会死,动物只是消亡,唯有人类赴死。”
关键区分:
消亡(Perishing):生物生命的终结(动物)。
死亡(Death):此在对其终结性的存在论认知。
2. 死亡的“悬临”结构
死亡不是未来的某个事件,而是持续影响当下存在的可能性:
“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——它不可逾越、确定且不确定何时到来。”
三重构面:
不可替代性:死亡必须亲自承担,他人无法代死。
确定性:人终有一死,但具体时间未知。
空无性:死亡使一切可能性终结,暴露存在的有限性。
3. 本真与非本真生存
非本真状态:
日常沉沦于“常人”(Das Man)的逃避:“人们说‘人固有一死’,却从未真正面对。”
用忙碌、娱乐掩盖死亡的终极焦虑。
本真觉醒:
直面死亡,意识到存在的时间性:“向死而在,让死亡成为存在的向导。”
二、现实意义:死亡如何重构生存
1. 焦虑作为觉醒契机
海德格尔区分恐惧(Fear)与焦虑(Angst):
恐惧有具体对象(如疾病),焦虑则是对存在本身的迷茫。
觉醒路径:焦虑→直面死亡→本真存在。
2. 向死而生的实践转向
决断(Resoluteness):
在死亡意识下,人被迫选择如何存在。
案例:乔布斯“记住你即将死去”推动创新决断。
时间性的重构:
从“线性时间”(出生→死亡)转向“绽出时间”(未来向当下投射)。
3.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
技术时代用“延寿幻想”掩盖死亡:
冷冻人体、AI永生等尝试,本质是对存在有限性的抗拒。
海德格尔警示:逃避死亡导致存在的扁平化。
三、认知颠覆:超越传统生死观
1. 对中西传统的突破

传统观念
海德格尔的颠覆
儒家“未知生焉知死”
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,而是生的构成性要素
佛教“轮回转世”
拒绝彼岸幻想,强调此岸存在的本真性
基督教“末日审判”
死亡不是救赎节点,而是存在论的根基

2. 与萨特存在主义的差异

  • 萨特:“存在先于本质”→强调自由选择的绝对性。
  • 海德格尔:“向死而生”→自由选择的前提是对有限性的领悟
    四、当代启示录
    商业伦理:
    企业家若意识到“企业终将消亡”,会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逐利。
    案例:Patagonia公司“地球是我们唯一的股东”宣言。
    个人成长:
    死亡冥想实践:每日自问“如果生命只剩一年,我将如何生活?”,破除社会规训的虚假目标。
    文化批判:
    消费主义用“永生幻觉”(抗衰老产品)麻痹死亡意识→海德格尔呼吁回归本真焦虑。
    结语:向死而生的诗性栖居
    海德格尔最终将哲学指向“诗意的栖居”——唯有领悟死亡,才能摆脱“常人”的操控,在有限中活出生命的绽放姿态。正如他在《艺术作品的本源》中所说:

“唯当死亡成为存在的灯塔,人类才能在深渊中仰望星空。”

这种思想不仅颠覆了传统生死观,更提供了在技术异化时代重获本真性的生存策略。

所以,图灵的判断应该是这样的,如果有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与机器差不多,这个人就是圣人!